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同时我们也愈发感受到生命与技术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世界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勃勃生机的现象下,人类生活却又遭遇着同质化的“梦魇”和生命活力的危机。如此,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危机——运动疑难和多样性困境,仍旧是人工智能时代所面对的关键问题。今天,这种对世界的机械化理解,秉承自17世纪以笛卡尔和牛顿为首的机械论。然而,在17世纪,机械论并未独占鳌头,以莱布尼茨知觉本体论为代表的有机论试图阻止世界的全面机械化,从而力图在本体论层面上重新解释现象。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的莱比锡,其父为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莱布尼茨的父亲为他留下了一座藏书颇丰的图书馆,莱布尼茨自幼年起便畅游于书海,对古代及当时的学术流派都极为了解。早年深浸于机械论传统,因而他对机械论的困境了然于胸,并企图构造自己的解决方案——知觉本体论,而这一方案在《单子论》中得以扼要展示。可以说,莱布尼茨的哲学为我们反思当今时代的生存危机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另类路径。
《单子论》: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纲要”
长久以来,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往往被冠之以“单子论”(la Monadologié),然而在莱布尼茨所有关于单子论思想的手稿中,并无一份直接命名为《单子论》,其中有一份手稿被抄写员称之为《莱布尼茨先生的哲学原理》。事实上,“单子论”这一术语并非由莱布尼茨本人提出,而是由沃尔夫的追随者科勒(Heinrich K?hler)在1720年的德译本中发明。为了向萨瓦亲王欧根(le Prince Eugène de Savoie)介绍自己的哲学思想,莱布尼茨于1714年夏季向亲王献上了《单子论》的初稿,但为了向学者清楚扼要地展现其哲学体系,莱布尼茨又多次修改完善了《单子论》文本,而其最成熟的版本等到1840年埃尔德曼(J. E. Erdmann)出版他的《哲学著作全集》时才得以公之于众,这也是我们通常使用的版本。最为关键的是,《单子论》乃莱布尼茨晚年的著作,而且专注于单纯实体问题,只有参照关于动力学和形而上学的其他文本,才能完整地把捉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不过凭借《单子论》,我们仍旧可以洞悉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主要旨趣与基本架构。
虽然莱布尼茨是德国人,但他《单子论》的原稿却是用法文写就,篇幅较短,用语也极为精炼。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倒不如说这是莱布尼茨为总结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构思的“纲要”,这一“纲要”被莱布尼茨自己划分为90个小节。初看起来,这些小节探讨的问题千奇百怪,而且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弱,学界对此尚未形成定论。其实,莱布尼茨试图凭借“一”与“多”来建构一个诸存在者(les êtres)的等级序列,即多种多样的存在者(复合物)均由自身单一的单子(单纯实体)所复合而成。由于探讨的问题各异,不易整体把捉,我们可以根据主题的相关度将这90个小节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实在存在者的单子(1-13节);第二部分,作为知觉者的单子(14-28节和56-63节);第三部分,作为至高单子的上帝(38-55节);第四部分作为灵魂或隐德莱希的单子(64-81节);第五部分,作为理性灵魂或心灵的单子(29-37节和82-90节)。事实上,前二者涉及如何理解单子这一单纯实体,而后三者则是凭借知觉表象力的强弱或知觉的清晰度而划分所有单子的等级序列。
知觉即存在
为了与机械论划清界限,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第一部分便是探讨“单子”(le monade)的本性问题。虽然莱布尼茨的“单子”也具有不可分性,但它绝不是牛顿所谓的“原子”,而是源自普罗克洛的“μον??”(单子),即意指“一”(l’Un)的状态,即包含杂多性的统一体,这一杂多性以“序列”的方式展开此统一体,因而“单子”同时融摄了保持自身的“单一性”与统摄杂多的“统一性”。关于单子的本性,我们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①单子不可分割为各个部分(单一性);②单子自身并无本体之变,其本体之变源于上帝;③单子无可供出入的窗户,因而彼此之间并无实质影响;④每一单子均含有彼此相互区别的“质”;⑤每一单子均内含一种使其自身多样变化的内在本原。第五种本性最为重要,因为这牵引出了莱布尼茨对单子的知觉本体论解释,即单子的“质”表现为知觉表象力的强弱或知觉的清晰度。
如何澄清知觉的本体论地位?这是莱布尼茨在第二部分的着力之处。不同于笛卡尔将知觉限制为心灵的一种认识活动,莱布尼茨将知觉视为世间万物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及动力,这样就给予了知觉一个本体论的地位,从而超越了单纯的认识论解读。凭借自身知觉表象力的强度,各个存在者呈现为清晰度各异的知觉状态。概而观之,莱布尼茨的知觉概念有三重特征:一是,知觉是单子对其自身之多重样态的表象,而知觉变化的内在本原(动力)就是欲望;二是,知觉是连续的,因而并不存在任何断裂,知觉的当前状态必然同时融摄过去状态的“滞留”与未来状态的“趋势”;三是,知觉因表象力的强弱而存在着清晰度不一的等级序列,最基础的便是极度混乱不清的海量“微知觉”。随着表象力的强度增加,微知觉可渐次转化为清晰度逐渐升高的感觉、想象、记忆、统觉等知觉活动。莱布尼茨使用活的镜子这一比喻来解释知觉的“表象”,即每一单子如同一面镜子凭借自身的视点或观点来映射整个宇宙,由此便形成了自身之秩序井然而无限多样的完满性,也就是单子的知觉世界。因为单子映射整个宇宙,所以各种表象相互缠绕,故而往往混乱不清。相较于宇宙整体,单子尤为清楚地表象始终与自身相伴随的“形体”(le corps),也就是单子必然“具身化”。当然这两种表象并不分立,表象宇宙即是凭借表象形体而呈现出来。
灵魂的体系:受造物与心灵
莱布尼茨将单子看成是“灵魂”(l’ame),而诸种灵魂构成了一个等级序列,第三部分就是探析这一序列的开端,即上帝与诸受造物之间的关系。上帝作为至高单子,其特性表现为三点:第一,上帝是绝对必然的,即上帝的本质必然包含其实存,从而一切可能的东西在上帝之中都是现实的,所以上帝便是万物(偶然存在者)的终极理由。第二,上帝是绝对无限的,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上帝,因而上帝就包含最高的实在性。第三,上帝是绝对完满的,即在上帝之中,所有实在性彼此之间皆无任何限制,从而达到了最完满和谐的状态。上帝的绝对完满性聚焦于力量、理智和意志的“三位一体”。其中,上帝的无限力量就是一瞬间便创造了一切受造物(受造单子),因而它们的完满性皆派生自上帝的绝对完满性,然而因其接受完满性的能力有限,它们先天就内含与完满性成反比例的“不完满性”。“完满性”意指主动力和清楚明白的知觉,而“不完满性”则意指受动力和混乱不清的知觉。虽然一切受造单子均内含一定强度的知觉表象力,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并不会发生任何物理性的影响,因为它们并非广延之物。不过,它们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即清楚(主动)知觉为模糊(受动)知觉提供了存在的理由,而这就有赖于上帝的“干预”(l’intervention)。上帝的知觉表象力最为强大,因而上帝通过自身绝对的理智直观就可将一切受造物的所有完满性与不完满性“一览无余”。凭借其意志的最好原则,上帝必然为一切受造物从无数的可能世界中挑选出一个最好的现实世界,即在这个世界中,完满性(善)最大而不完满性(恶)最小。
机械论将物质看成是惰性的或无灵魂的,莱布尼茨在第四部分试图利用当时逐渐盛行的有机体学说来反击机械论。在17世纪,机械论占据着主流,但随着诸如血细胞一类的微观世界被发现,原本死气沉沉的世界实则暗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物质在感官层面上表现为“惰性的”,然而其每一可无限分割的部分均具有运动,即皆努力去表象整个宇宙,因为每一部分都是具有灵魂或隐德莱希的神圣的自然机器,即有机体(l’organisme)。在每一有机体中,都内含某一处于主导地位的灵魂。对于受造单子而言,每一灵魂都必然与某一形体结合为一个有机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灵魂与形体之间的关系:一是,形体和灵魂均不会有产生和灭亡这一本体之变;二是,形体与灵魂彼此相互独立。除了上帝以外,灵魂须臾不可也完全不会与形体相分离。如此,这也就意味着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死亡”;所谓“死亡”,无非是有机体自身之存在状态的转化,这就如同由蛹变蝶一类的“变态”现象,而这一转化的原因就在于有机体自身的灵魂。形体与灵魂彼此之间并无直接的相互作用,形体依据动力因而运动,而灵魂根据目的因而活动。然而由于此二者表象同一个宇宙,所以彼此相互协调一致,这就形成了一个“前定和谐”(l’harmonie préétablie)的体系。
在一切受造物中,理性灵魂或心灵居于顶端,但也面临德福难以匹配的困境,而这也是第五部分的核心关切。相较于一般灵魂,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理性灵魂或心灵(l’esprit)的知觉表象力要更为强大,因为它具有意识到一切思想均出自“自我”这一反思活动,从而可以形成“自我意识”这些表象,而这就构成了推理活动的对象。我们的推理活动取决于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两大原理。其中,矛盾律意指结论蕴含于前提之中,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因而适用于由若干个公理或公设所推演出的必然真理;充足理由律意指某物总有如此这般存在的理由,但这一理由可以被无穷地分析下去,那么其反面就是可能的,因而适用于充满着各种偶然变化而又彼此相互关联的事实真理。所有心灵都是凭借上帝的挑选而从一般灵魂转化而来,这是因为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不仅能够映射整个宇宙,而且能够映射上帝,故而也就具有了“细微神性” (la petite Divinité)。这一神性表明:上帝作为建筑师,包括心灵在内的一切受造物均通过动力因而被上帝创造;上帝作为立法者,唯独心灵可以凭借目的因而趋向上帝的神恩。正如动力因与目的因彼此协调一致,自然(物理)与神恩(道德)也彼此和谐一致。基于此,心灵应当坚守内心的道德律并服从上帝的统治,以期进入上帝之城,从而心灵的“德性”与身体的“幸福”方能相匹配,最终达到一种至福(la félicité)的状态。
时代的回响
虽然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向来因支离破碎而显得晦涩难懂,但他的《单子论》确实极为概要地呈现了他所构造的哲学体系,而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首先,当代泛心论(panpsychism)始终试图突破机械论的世界图景,重新给予僵死的世界以主动性和统一性,莱布尼茨的知觉本体论就可以为此番颠覆背书。一方面,物体不再是纯粹的惰性物质,而是自身就内蕴活动动力,广延是这一内聚力的表现。只是它的力量极为微弱,因而在感官上呈现为“惰性的”。另一方面,构成整个世界的基本单位不是惰性物质或原子,而是表象力极其孱弱的海量“微知觉”,这些微知觉可以聚合为清晰度各异的知觉状态。由此,万千变化的现象世界就可以被看成是知觉活动的各种表现。其次,莱布尼茨的知觉本体论也奠定了心理学。一方面,心灵的微知觉(无意识)可以逐渐积聚成心灵之不同层级的知觉(意识)活动,而且可以从基础的感觉(显著的微知觉)逐渐转化成高阶的统觉(自身意识)。另一方面,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可以适用于研究心灵之各种知觉(意识)活动的相互转化,即微知觉作为无穷小量的统觉,而心灵的统觉则是无穷大量的微知觉,沃尔夫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对心理活动的测量。
斯哲已逝,但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仍旧宛如皓月当空,为时代的夜行者照亮着前进的方向。
冠心病吃什么药 | 儿童乘坐高铁需要什么证件 | 为什么有蟑螂 | 韩红是什么军衔 | 签发是什么意思 |
mini是什么车 | 手信是什么 | 浮生如梦是什么意思 | 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标准差 |
ct和核磁共振有什么区别 | 斛什么意思 | 11月1日是什么星座 | 泡菜生花用什么方法可以去掉 | 最短的季节是什么 |
打呼噜是什么引起的 | 家产是什么意思 | 严密是什么意思 | 吃什么不上火 | 女人背心正中间疼是什么原因 |
脚面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wuhaiwuya.com | 口腔扁平苔藓吃什么药liaochangning.com | 郑中基为什么叫太子基hcv8jop3ns6r.cn | 乙肝125阳性是什么意思hcv9jop7ns0r.cn | 左肩后背疼是什么原因hcv7jop6ns1r.cn |
无非是什么意思hcv7jop5ns1r.cn | 什么情况要打破伤风针adwl56.com | 心悸吃什么药hcv8jop6ns9r.cn | 右肺下叶钙化灶是什么意思hcv8jop9ns4r.cn | 6月5号是什么星座hcv8jop3ns4r.cn |
发烧看什么科室hcv9jop6ns1r.cn | 喜欢黑色的人是什么性格hcv8jop9ns3r.cn | 什么的树枝hcv8jop3ns1r.cn | 什么的睡觉hcv8jop2ns3r.cn | 反酸水是什么原因hcv7jop5ns5r.cn |
水瓶座什么象hcv8jop1ns9r.cn | 香茗是什么意思hcv8jop9ns5r.cn | 孕妇喝纯牛奶对胎儿有什么好处hcv8jop4ns5r.cn | 乙肝1245阳性什么意思hcv9jop5ns9r.cn | mic是什么单位hcv9jop6ns7r.cn |